坚持政治统领 聚焦主责主业 更好发挥审计在服务保障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作用——2023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解读
7月23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审计厅厅长霍照良向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关于2023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的报告》。
一年来,全区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推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部署为纲,紧扣自治区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以有形有感、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反映在今年审计工作报告中,主要体现为以下9个方面:
一、坚持政治统领,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统领。自治区审计厅不断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全面领会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政治意图和战略目标,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党的自我革命谋划和开展审计,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双向研判,揭示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自治区领导掌握情况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如“自治区本级财政管理审计情况”着力反映了自治区财政保障重大决策部署情况;“重点专项审计情况”着力反映了各地区各单位办好“两件大事”的执行效果情况;“重点民生资金审计”着力反映了民生政策落实中的堵点、痛点情况;“风险防控化解、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着力揭示了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及国有资产资本管理使用不到位情况;“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查处情况”着力彰显了审计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二、推深做实研究型审计,服务大局主动性更强、契合性更高
自治区审计厅始终坚守经济监督这一根本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主责主业这一看家本领,坚持研究型审计这一谋事之基,以高质量的审计成果为自治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一是把立项当课题研究。把研究作为前置准备,立项前吃透党中央战略谋划和政策意图,围绕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聚焦“六个工程”,通过竞争性答辩,科学精准立项,主动服务自治区大局,回应社会关切。如,今年安排审计项目时,围绕“六个工程”安排科技“突围”专项审计,围绕国企改革安排60家区属国有企业审计全覆盖,把自治区党委最新要求切实转化为审计项目和审计行动。二是把问题当课题研究。对审计全覆盖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到位。既要求审计监督权无一遗漏、无一例外,形成常态化、动态化震慑;又要求审计一个领域或单位,就把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揭示出来,形成实质性震慑。“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指出一些部门未按时完成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作任务49项,预算分配管理不严格281.1亿元,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严格1.38亿元,以及1个部门违规发放出差补助2753.19万元等突出问题。三是把建议当课题研究。坚持所提建议务求针对性强、操作性强,领导提笔可批示、有关部门可整改落实。审计工作报告提出的3条建议都比较具体、务实、可操作。如“持续深化预算改革,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议,是针对财政管理基础工作不够扎实、预算编制仍然不科学不精准、预算绩效管理亟待加强提出的;“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建议,是针对“五大任务”、“六个工程”、民生等重大专项、重点领域政策未落地见效,资金拨付使用迟缓,项目管理粗放提出的。
三、扎实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揭示和反映问题覆盖面更广、穿透性更强
每年对本级政府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也是永恒主题。自治区审计厅坚持守正创新、常审常新,在传承以往好的做法、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全区一盘棋组织优势和审计专业优势,在常态化的预算执行审计中“求新、求全、求深”,在组织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组织全区三级审计机关,选取基层“三保”等3个专题和奶业振兴等4个专项资金,按照“内容贯通、方案统一、分级负责、同步实施”的原则,首次实行三级审计机关同步推进、上下联动的审计方式,沿着资金、项目流向,从自治区本级穿透、追踪到基层末梢“最后一公里”。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首次披露了盟市、旗县财政“三保”政策落实有差距和非税收入征缴管理不严格等问题。如,14个旗县(市、区)未足额编制“三保”支出预算5.04亿元,9个盟市本级和13个旗县(市、区)未及时下拨“三保”资金35.44亿元,4个旗县(市、区)“三保”支出低于国家最低标准。10个盟市应缴未缴非税收入7.95亿元;1个盟市本级和9个旗县(市、区)通过退库或跨年缴库等方式人为调节收入4.26亿元;3个盟市本级和18个旗县(市、区)应收未收非税收入3503.86万元;4个盟市将不属于非税收入的资金征缴入库或先征后返,虚增非税收入286.49万元。
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和自治区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区审计机关胸怀“稳”的大局,坚守“进”的方向,积极开展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审计,深入揭示问题,通过整改有力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如,自治区本级和10个盟市未执行草原植被恢复费等7项收费缓缴政策1.79亿元;10个盟市挪用、滞留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6216.54万元;7个盟市未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缓缴政策1919.02万元;10个盟市未对符合条件的152家企业和个体户减免房屋租金280.84万元。再如,促进消费政策执行有偏差,自治区本级“首店首发”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665万元;3个盟市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等4项促消费政策未落实2779.73万元;3个盟市消费券促销活动等资金1836.86万元未使用。针对这些问题,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从严审核把关各类政策项目,全程跟踪项目的实施进度,健全完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解决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快项目实施和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升政策措施实效。
五、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区之要事”,推动五大任务落实落细
自治区审计厅深入践行“如臂使指”要求,紧紧把握最新精神和要求,主动回应领导关切,努力做到指哪儿打哪儿,打哪儿哪儿成,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一些情况高度契合到自治区的最新要求。如,聚焦“五大任务”落实,审计7个资源环境主管部门落实“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重点任务,深入揭示了26个旗县(市、区)88个遗留砂坑有效治理难度大,4个盟市7个灌区和64家企业,无证取水或超许可取水2.6亿立方米,9个盟市未完成自治区下达的6项污染物控制指标等问题;审计34个旗县国有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揭示3个旗县(市、区)水利工程、12个旗县(市、区)种业振兴项目、4个旗县(市、区)草产业项目推进缓慢,23个旗县(市、区)未按时拨付基地建设资金12.03亿元等问题;审计全区20个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揭示12个过货口岸未落实外贸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政策,3个口岸近5年主要进口货物落地加工率和附加值低等问题。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促进民生事业健康发展
全区审计机关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看好和推动用好民生资金作为审计最大的为民情怀,从就业、教育、民生实事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审计“小切口”,揭示并推动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大问题”。如,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方面,反映了2个盟市因失业保险基金分配方案制定迟缓,超期拨付资金6.3亿元;4个盟市向不符合条件的73户企业、295人发放补贴395.26万元,6951人应享未享社保等各类补贴3530.66万元等问题。乡村振兴方面,反映了防止规模性返贫基础工作不够扎实,4个旗县(市、区)对防返贫监测系统的477户1327人核查不及时、帮扶措施不精准;4个旗县(市、区)投资4041.74万元建成的48项经营性资产长期闲置等问题。民生实事方面,反映了部分经办机构对服务(救助)对象条件审核把关不严,361人违规享受政策待遇,1320人应享而未享政策待遇;1个盟市和9个旗县未及时发放2.41万人次补贴资金1360.75万元,影响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等问题。
七、贯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要求,推动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
全区审计机关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始终把揭示风险隐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优势和经济运行“探头”作用,结合具体审计领域,深入揭示重大经济贪腐、重大财务舞弊、重大会计失真、重大生态损毁等突出风险,及时反映影响经济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推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在常态化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政府债券资金“借、管、用、还”全链条审计同时,实施了政府投资基金审计,发现变相违规举债80亿元,推动我区政府投资基金制度重塑再造;PPP项目审计,揭示政府代表机构与中介联手抬高造价乱象,政府责成主管部门启动专项整治;农信系统风险防控审计发现处置不良资产化险成效差、支农力度弱、风险隐患叠加传导突出问题。积极扩大国有企业审计覆盖面,分3批对区属国有企业全覆盖,首批揭示部门管理的24户企业未完成脱钩改革任务、未纳入国资委统一监管体系,制约企业做强做优;首次开展自治区本级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审计,揭示了国有金融资本功能定位和布局待优化,19家金融机构未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国有金融资本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审计区属高校和医院债务管理情况发现,违规举债6.72亿元、工程超概6.37亿元。
八、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中的独特作用
审计机关协同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风腐同根同源、同查同治。2023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并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50起,涉及124人、70.63亿元资金。如,某单位违规将8000万元贴息贷款转借给民营企业用于合建医养基地,项目长达8年未开工建设,财政贴息资金形成损失;某单位长期聘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关联企业承接10个项目647.5万元,涉嫌收受好处费37.34万元。再如,某单位信息中心改造项目为内定中标企业量身定制招标文件,企业以239.7万元价格中标后又将项目以53.5万元外包,赚取差价186.2万元。又如,某国有企业盲目上项目,在湿地保护区搞水利工程,2150.29万元工程款损失浪费;某农垦企业自2009年起多次违规向民营企业出借、垫付资金3232万元,至审计时长达14年未收回欠款,部分企业已注销,1300万元资金形成损失。
九、坚持有解思维、系统施治,协同推进审计整改真改实改、治根治本
孙绍骋书记强调,审计查出的问题必须全面彻底整改,举一反三,防止“旧病复发”,传染别人。全区审计机关扎实抓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在构建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总体整改格局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整改贯通方式,推动审计成果运用贯通协同更加顺畅权威高效。一是全面整改方面,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全口径、全周期管理机制,将审计报告反映的所有问题及建议全部纳入整改范围,按照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三种类型分级分类推动整改责任落实,每季度调度整改情况,并集中销号。截至2024年5月底,2023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问题已整改1944个,整改金额580.48亿元,整改率97.94%,完善制度689项,追责问责113人。本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审计机关均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要求,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已移送纪委监委和主管监管部门查处。二是专项整改方面,深化审计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形成整改合力。充分利用党委“1+9”监督贯通协调数据平台,按照“应报尽报”的原则,定期将审计查出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录入平台,达到整改期限的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会同党委巡视办实现对全区12个盟市“巡审联动”全覆盖;联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对2个盟市2022年度审计查出的353个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联合人大财经委对近三年“屡审屡有、屡改屡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和建议。与统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教育等部门建立会商联络、信息通报、协同整改等协作机制。三是重点督办方面,针对孙绍骋书记关于“紧抓不放,不整改到位绝不收手”批示事项涉及的763个问题,联合纪检监察机关进行重点督办,合力推动批示事项在整改期限内全部完成整改。
下一步,自治区审计厅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加大对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督促力度,全面整改情况将于明年3月依法公告。